陈寅恪的著作有哪些-凯发k8手机网页
陈寅恪,字鹤寿,祖籍江西省修水县,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宗教学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近代同光体诗派代表陈三立之子。
陈寅恪的著作有哪些
1、《新编中国通史》
这是陈寅恪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历史著作,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变迁。
2、《国史导论》
这本著作是陈寅恪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总结和回顾,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论辩学与中国文化》
这本书探讨了辩证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特点和优势。
4、《中国哲学史纲》
这是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包括对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阐释和分析。
5、《青史略》
这本书是陈寅恪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简要评述和概括,展示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陈寅恪的人物成就
1、诗史互证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他从文、史、哲多视角思考并综合中外前代史学研究方法,然后加以继承和发展而总结的“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方法。
这种方法本质上讲是以最广义的“文化”来界定其“诗”和“史”的内涵,“以诗证史“就是以最广义的文化史料来考证“正史”,侧重于归纳;“以史说诗”是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阐释传统文化作品,侧重于演绎,而在过程中使用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文化决定论”。
比如陈寅恪在《讲演录》中,“以诗证史、以史说诗”表现为“史”(或“诗”)与其他多学科多事物间的复杂联系,除了包含以诗、文等传统的文学材料证“史”之外。
至少还包括以野史笔记和其它子、集部材料证史,以文字、音韵、训诂等经学、小学资料和方舆、天算等辅助材料证史,以及上述诸学科材料在“诗”“史”互证中兼综贯通诸义。
2、重视考据
陈寅恪继承乾嘉学者的优良考据传统,认为准确地鉴別史料便能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陈寅恪在考据史料中不依靠偏僻的史料或版本上的异文立论,而是多引用常见的典籍和通行的版本。
另外从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判断某一事的真伪、发生、变化和发展,而不偏重于字句的比勘。陈先生认为文字的校订也是考据的一种手段,并非不需要,在他的著作中也视善本书的作用。
他认为从文字上校订史料,属校勘学的范畴,而校勘学不过是考据学的一个部分。他把文字校勘作为事证的旁证。
比如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考证了陶潜所写的“桃花源”,并非纯出于乱世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是当时确实存在的坞堡的情况。
陈寅恪的人物轶事
1、四不讲
陈寅恪先生,曾坦言自己的讲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讲课,听众甚多,甚至连朱自清、冯友兰等知名教授也风雨无阻前去旁听。陈寅恪的“四不讲”其实就是说点自己的话,言人所未言,讲人所未讲。
2、妙对吴宓
1929年吴宓与其原配夫人陈心一离婚,意图与海伦女士结合,但后来海伦与他人结合,吴宓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陈寅格为安慰老友而送联给吴宓,联曰:“新雨不来旧雨往,此生未卜他生休。”
上联取自杜甫《秋述》一文中的“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下联是李商隐《马嵬》诗中的一句。
此联两处暗嵌吴宓字“雨生”,“新雨”与“旧雨”相对,暗喻与吴宓有关之两位女性,而这两个词又分别与下句的“他生”和“此生”相对,喻示了吴宓的今生必定充满悲剧,而来生是否幸福也不得而知。
吴宓得此联后知道是老友对己之幽默雅致的同情之语,而陈寅格也正是此意,因为他知道对于吴宓正面的劝解往往不会有效的。
二人相知如此,不愧为真正的终生知己。后来吴宓自己也曾戏撰一联,对一生予以总结,其中也暗嵌“雨僧”二字,可以与陈寅恪此联相呼应,联曰:“一生长畏风留雨;三宝终依佛法僧。”